- 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1:12 点击次数:173
分封制,是周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而推行的一项重要制度。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周朝这个从西方小国崛起的国家,能够成功击败强大的商朝,最终成为新的天下之主。周文王与周武王父子二人,经过了多年精心策划与筹备,联合了西域、南蛮、东夷等各方力量。通过一场巧妙的偷袭,他们成功攻占了商朝的都城朝歌,击败了商朝的帝辛,后者在这场突袭中死于火海。周朝的胜利,不仅为他们赢得了江山,还确立了他们作为新的天子的地位。然而,尽管周朝在初期的统治较为稳固,但殷商的旧部依然不容小觑。武王去世后,双方继续进行了数年的旷日持久的斗争,直到周朝最终彻底占据了上风。
《史记·殷本纪》记载,周武王在击败商朝后,“杀妲己,释箕子,封比干,表商容之闾。封纣子禄父为诸侯,以续殷祀,令修行盘庚之政,殷民大说”。然而,历史总是带有些许美化的成分。实际上,帝辛自焚之后,周武王并未简单地接纳商朝的余部,而是采取了分化策略。那些愿意归顺的殷商贵族,被封为较低级别的诸侯,而拒绝投降者则继续抗争。其中,史书记载的箕子和纣王之子禄父便带领部众北逃,联合了淮夷以及北方的诸侯组成同盟。禄父在邶城建立了新的殷朝,这便是史称“北殷”。
展开剩余73%周武王本有意继续扩展周朝的疆土,但不幸身染重病,最终不得不带领军队撤回岐丰地区。临走之前,他封了三弟姬期为管国的国君,五弟姬昕为蔡国国君,八弟姬罃为霍国国君,三人被并称为“三监”,负责防范禄父在邶城自立为王。周武王不久后去世,太子成王继位。然而,由于成王年幼,未能掌控朝政,周朝的实际权力便转交给了周武王的四弟姬旦,这位历史上称之为“周公”的人物,成为了摄政王。然而,近期出土的《秦简》却揭示出周公在权力斗争中的另一面,原来他竟然软禁了成王,并且在东都洛邑自立为王,这一举动引发了成王的三哥姬鲜的不满。姬鲜认为,作为长兄,他理应继位,而不是被周公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,并且被迫远离朝廷,居住在殷商旧地。于是,管叔联合蔡国、霍国等东部姬姓诸国,举起“清君侧,请成王复位”的旗号,开始讨伐周公。
与此同时,禄父在邶城看到了复国的机会,派遣使者与北方的箕子部、东南的淮夷等诸侯结盟,意图恢复商朝的旧业。古奄国、徐国、蒲姑国等地也纷纷加入这个阵营。面对这复杂的局面,周公毫不迟疑地作出反应,首先通过结盟稳固后方,继而亲率周军东征,并对外宣称自己并非篡位者,只是暂时摄政,以“内弭父兄,外抚诸侯”为目标。他采取了与武王灭商时相同的战略,集中主力进攻管叔。管国作为一个小诸侯,显然无法抵挡周朝主力军队的进攻。经过一场激烈的拉锯战,管国最终被攻破,管叔被杀,原本支持他的姬姓诸侯们也因此失去了主心骨。蔡国和霍国相继被周公收复,蔡叔度被流放至荆蛮,再也无法返回蔡国,而霍叔度则被废除爵位。周武王所立的三监也都被彻底降服。
在此时,邶城的武庚趁周公忙于攻打三监之际,已经将北方各部收服,准备与周军主力决战。然而,他们错失了最佳的夹击周军的机会。两军在邶城南三十里展开了决战,最终武庚率领的殷军惨败,武庚被杀,残部向北逃入幽燕之地,最终被箕子收留。至此,殷商的故土完全被周朝收复。周公随即继续东征,击败了淮夷、徐国、奄国、蒲姑国等敌对势力,彻底巩固了周朝在东海之滨的影响力。
经过这些波澜壮阔的战斗后,周朝逐渐实现了统一,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。周公随后进行了第二次分封,为周朝的政治结构进一步奠定了基础。尽管如此,殷商余部仍未完全消失。在成王已经亲政的背景下,历史记载提到殷茸南下与周朝为敌。关于殷茸的身份,至今尚无确凿结论。有学者认为他是禄父,亦有人认为他是禄父的儿子,甚至有观点认为他就是商朝的箕子。成王在位后,命召公率军北伐,经过一系列战斗,最终将殷朝最后的余部彻底赶出幽燕。殷茸逃往朝鲜,建立了朝鲜国,从此商朝的历史在中原大地上画上了句号。召公被封至燕地,成为北方的重要诸侯,周朝自此稳固了其统治,四方安定,政权达到了空前的繁荣。
发布于:天津市